Patrice Lauzon:只有让观众看懂,冰舞才会更受欢迎

蒙特利尔,是Patrice Lauzon的故乡,也是他开始学习滑冰的地方。运动员时期,Patrice离开家乡远赴法国追寻梦想;退役后,他和妻子Marie-France回到家乡,开办了自己的滑冰学校,为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了训练和学习的机会。平昌奥运之后,中国队的王诗玥/柳鑫宇、陈宏/孙茁鸣也远赴加拿大拜师Patrice和Marie-France。近几个月,赛事因疫情停摆,但蒙特利尔组依然通过网络平台与观众分享着冰舞之美,线上、线下训练有条不紊,疫情前,爱滑冰有幸对Patrice进行了专访,请他分析了两对中国选手的表现、介绍自己的滑冰学校并畅谈对冰舞运动的感想和希望。

Patrice算得上中国观众的老朋友了,运动员时期就在中国杯获得奖牌。谈起“想当年”,Patrice有很多感慨:“我很享受在中国的经历,但是做运动员的时候,长途旅行总会感到这样那样的不方便,我来中国比赛的时候是90年代末新世纪00年代初,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举办北京奥运会,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长途跋涉,也不适应中国的饮食,所以总觉得来中国比赛是个困难的事。现在的中国比起当年,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我的角色也转变了。现在中国各地都有各式各样的美食,街上餐厅一家挨着一家,美食对我来说很重要。

” 不再需要遵循严格的运动员饮食,Patrice透露说,去年来重庆就吃了好几顿火锅,很喜欢中餐。“我喜欢吃辣,虽然我没去尝试那些特别辣的食物,但总的来说我喜欢辣味,所以在重庆找到了很多好吃的。” 

当然,享受各地美食之余,Patrice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两对中国组合都是2018年才加入他的滑冰学校的,Patrice对他们的总体表现表示满意。“他们在赛场上表现得都不错,但在各方面都有可以继续提高的地方,特别是自由舞,他们的进步的空间还比较大,在表演和滑行上都还能再上一层楼。”

相比Patrice麾下大部分组合,陈宏和孙茁鸣是比较新的搭档,刚组队便来到陌生的加拿大,一切从头开始。这两年他们不断磨合两个人的配合与默契,同时还要打磨滑行技术,Patrice对二人的刻苦精神赞不绝口:“教练所有的要求他们都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绝不会偷懒,因此他们搭档一年多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会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 

而谈起搭档多年的王诗玥和柳鑫宇,Patrice则重点表扬了他们优秀的滑行技术和表演能力,“他们拥有速度,充满活力和能量,这些特点也在现在的编排中有所体现,他们的韵律舞是颇具性格的喜剧表演,自由舞充满动感和力量,体现了他们的优势。” 

不过“马达”和“引擎”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两个人二十多公分的身高差。因此,调整他们的滑冰方式,让两个人整体上可以保持在差不多的高度滑行,成了Patrice首先要攻克的难题。“身高差距可能是他们的一个劣势,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避免天然的身高差距成为编排和技术输出上的阻碍,从而可以更多投入精力到发挥他们的优势方面。”

传统认知里,膝盖善于弯曲、敢于大幅度下蹲是优秀选手的重要特点,因此很多人认为,想让王诗玥和柳鑫宇的滑行高度相对一致,就意味着要让柳鑫宇蹲得更低。Patrice则采取完全相反的策略:“其实我们更多的调整是在王诗玥身上,让她不要一味地蹲,而是在‘屈伸蹲起’上更多去想‘伸’和‘起’。”Patrice认为,强调屈膝幅度和下蹲是很多亚洲教练和学校的风格,也的确是滑行训练的基础,因此王诗玥习惯性地很注意屈膝下蹲,但是蒙特利尔组的方式和想法则略有不同,并不一味强调向下,而更重视通过膝盖的灵活带动身体的起伏,有张有弛、有上有下。“滑行中膝盖的‘伸’和‘屈’、‘起’和‘蹲’同样重要,要随着运动的节奏和韵律灵活运用膝盖。调整了滑行方式之后,王诗玥/柳鑫宇克服了身高差带来的问题,以前他们两个都趋向于尽可能屈膝下蹲,如果两个人都蹲到极限,自然柳鑫宇无法达到和王诗玥一样的程度,现在他们能更灵活地控制自己的膝盖屈伸和滑行重心,身高带来的不少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除了两对中国组合,Patrice的滑冰学校里藏龙卧虎,二十余对世界顶尖选手齐聚一堂,教练组非常注意给予每组选手平均的注意力,确保不忽视任何一对选手。“我们对每一组选手都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现状和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划。总的教学理念、针对每一对选手的计划都会毫无保留地在训练中传达给选手,而作为运动员,他们的任务则是真正去明白我们所传达的信息和要领,努力去取得成功。” 

Patrice的训练哲学,正应了中国一句俗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方法和理念是一方面,但更多时候,并不是某个教练把某个选手教得更好或更差,而是选手确实内化理解了教练的要求,并且努力去练习。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学校,他们要学会抓住互相学习的机会,只有智慧加刻苦才能帮助运动员走向成功。”

在教练指导下进行“个人的修行”,也是王诗玥/柳鑫宇进入蒙特利尔组之后不断提到的收获和启发。他们曾多次表示,现在他们更明白每一个动作的意义,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滑冰,这也正是Patrice希望学生们参悟的道理。“每一个动作都有着它的目的和意义,编舞或是步伐练习绝不是单一动作的简单拼接,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角色、音乐,或者是从前一个到后一个动作所必要的过渡,可能对于两对中国选手来说,这样的概念还比较陌生。”

技术动作之外,Patrice更希望运动员能在他的滑冰学校里发现自我,塑造自己的性格与个性,培养搭档间的默契,找到自己作为“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统一,直面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情绪变化,评估自己的状态。“只有运动员心情愉悦,和搭档配合顺利,而且有一个好的大环境,才能激发最好的表现。我们培养运动员的同时,也更希望能看到他们作为普通年轻人一步一步的成长,个人的成长加上技术上的进步,有意识地带着情感和目的去完成每一个动作,这是优秀冰舞选手应有的素养。” 

其实,开办滑冰学校的想法来自于Patrice运动员时期感受到的遗憾。“加拿大有着深厚的冰雪传统,但我做运动员时,却不得不搬到法国去训练,我这么说不是因为我不愿意旅居国外,只是我当时想不明白,加拿大有那么多人热爱冰雪,我们有这么多冰场,光是蒙特利尔岛上就有八十来个冰场,更不要说蒙特利尔地区的三百余个冰场,为什么我还是要到别的国家去训练。整个加拿大有这么多冰雪设施,怎么就没有一个学校可以让我留在加拿大训练呢?因此,退役之后我们决定在蒙特利尔开办这样一所学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加拿大练习冰舞。”


多年之后再回首,Patrice认为,他和Marie-France也许天生就是做教练的好材料。“还是运动员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帮助同场训练的选手。虽然是对手,但我们依然愿意为别人提供各种锦囊妙计。刚退役的第一年,我们就帮助之前的教练一同进行编舞等工作,我想可能在我们的内心里,一直都有着做教练的愿望。”

正如Patrice所希望的那样,他的滑冰学校为成百上千加拿大本地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滑冰的机会,一对又一对年轻选手在Patrice和Marie-France 的指导下成长起来,其中就包括世青赛冠军Marjorie Lajoie和Zachary Lagha。世青赛夺魁后,Lajoie/Lagha在成年组第一个赛季经历了阵痛期,大奖赛中定级和分数始终不甚理想。面对这样的落差,做为教练的Patrice显得比较从容,“从青年组到成年组的过渡并不容易,一方面就是分数因素,从青年组名列前茅到成年组适应新的打分标准,突然发现比之前还少了十几二十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调整有时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培养青年组运动员的时候,即使青年组打分标准没有那么严苛,我们也会格外注意,在很多方面去注重每一年都像成年组标准发展和进步,因为如果满足于青年组的标准,那么升入成年组,过渡的过程就会更困难。” 

Patrice进一步解释说,青年组和成年组侧重点有很多不同,青年组裁判主要在寻找一对组合的可塑性、多样性,侧重于他们可以展示多少动作元素,但是成年组就要求磨细节,注重滑行技术和质量,这些东西在青年组打分时相对被忽略,“但是我们会告诉青年组运动员,要去格外注意这些方面。青年组冰舞主要还是期待运动员能乐在其中,学习新的动作技术,但是如果在完成细节和质量上不去注意,那么今后升入成年组就要有大麻烦了。”

蒙特利尔学校里还有另外两位土生土长的本地小选手:Emmy Bronsard和Aissa Bouaraguia。2019-20赛季正值他们青年组第二个赛季,两个小选手定下了进入大奖赛总决赛、青奥会和世青赛的目标。可惜由于分站赛发挥不稳定,前两个目标都没能实现,好在他们最终凭借青年组全国冠军的头衔闯入了世青赛。在Patrice看来,Emmy和Aissa非常有天赋,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稳定性。“现在他们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训练和比赛中都是如此,所以他们需要稳定自己的技术和表现。” 

Patrice分析道,天生善于运用膝盖、风格流畅的选手,常会过于松弛,在技术的控制和稳定性上也容易出现起伏,“观众们经常会看到有些青年组时期名不见经传的选手最终脱颖而出,比如Gaby和Guillaume,在青年组成绩不起眼,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小时候不优秀。他们很有天赋,脚下行云流水,但是在青年组学习新技术和巩固技术的时候,会因为还不能很好地平衡流畅度、力量、速度和技术规范而出现不稳定,这样的选手到了成年组,如果能更好地控制身体,将前途无量。Emmy和Aissa目前也是类似的情况,他们冰上感觉自然流畅,但还要去学习如何控制技术动作,避免错误。”Patrice对两个小选手的未来充满期待:“他们的性格和风格都十分互补,还需要努力去适应对方,力求更加默契,我相信他们更加稳定之后会有很好的前程。”

从舞伴到人生伴侣,Patrice和Marie-France配合默契、各司其职,Patrice负责滑行技术,编舞方面Marie-France则更有发言权。但是做为教练组成员,Patrice对节目的创作过程也有自己的见解,“每一个节目都要突出选手独特的个性与特点,但其实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刻意让所有选手的节目各不相同,而是要去发掘适合他们的风格。每个赛季结束我们都与选手们交流他们想尝试的新想法。” 

Patrice和Marie-France要求运动员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角色,教练组则负责把节目包装完美。“他们必须要真地喜欢节目音乐和概念,否则节目就无法吸引观众。正因为选手们找到了吸引他们的音乐和节目,当将近二十组选手拿出最后成品,观众们才会感到每一个节目都各不相同、耳目一新,因为每一组选手都展示着自己的风格。” 

对于很多选手来说,参与编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就连奥运冠军Virtue/Moir刚刚转组蒙特利尔时,也注意到自己在编舞过程中扮演了前所未有的主导角色。Patrice和Marie-France鼓励并要求运动员参与编舞,将其视为最重要的一环。“编舞过程必须是运动员主导和驱动的。如果运动员不去思考并且拿出至少十个点子,那我们也不会提供任何现成的东西。运动员要学会思考、去做些研究,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作为教练,Patrice希望帮助加拿大延续良好的冰舞传统,培养更多顶尖冰舞选手,责无旁贷。与此同时,他也呼吁更多选手能尽早投入冰舞训练、推动冰舞的发展。“有时冰舞、双人滑像是单人滑选手的备选,很多人决定练冰舞是因为发现自己在单人滑领域做不出更多的跳跃了。但实际上,这样的认识导致很多人转项都太晚了,想达到高水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加拿大有这么多学习滑冰的孩子,我希望能有更多运动员不再把冰舞作为备选,而是将它看作和单人滑同等的单项,更早地专注冰舞。我们有足够的人才和条件确保每个时期冰舞赛场都有加拿大组合名列前茅。”

在花样滑冰的四个项目中,冰舞大概是近十年来规则变化最大、打分系统最为复杂的项目。现行的编舞要求和打分系统与Patrice运动员时期相比早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喜欢新的打分系统,不是说旧系统不好,只是说新系统确实能让优秀的选手脱颖而出,也能让不规范的技术得到警示,那这就是一个不错的系统,只要有专业过硬的裁判和教练,那么适当的变化都是值得欢迎的,我们愿意去适应每一次变化。” 

近几个赛季打分系统的主要变化就是GOE从正负三变成正负五,Patrice坦言,这一改变对运动员的影响比他原本想象得要大很多。“这个变化使真正出众的表现得到了应有的奖励,但如果你犯了很大的错误,也得到了应有的罚分。新的GOE系统让选手之间的分差前所未有地拉大了,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件坏事。” Patrice抱着开放而乐观的心态看待每一次规则变化,但他也说出了自己对冰舞打分系统进一步优化的愿望,“我希望冰舞的技术和标准能够更加清晰简明地传达给普通观众,让更多人能对冰舞动作质量的好坏有更清楚的认识。”

Patrice期待着在未来,观众看了选手的表演就能大概知道他们能得到怎样的分数、为什么得到这个分数,能够有理有据地交流和比较选手的表现,而不只是凭感觉猜。“只有让观众看懂,冰舞才会更受欢迎。反之,如果观众看完比赛完全不明白选手发挥如何,对分数没有什么概念,那么冰舞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采访:Tianyuan Zhang